2012年1月16日 星期一

漫淡水色與水產養殖管理


引用出處:台灣肥料股份有限公司


  在傳統室外養殖,每日的水色變化觀 察與記錄,是養殖戶的重要功課。而水色 是什麼呢?一般而言指的就是水中浮游藻 類所呈現的顏色,不同的藻類有不同的顏 色:綠色以綠藻為主,墨綠(青)以藍綠 藻為主,紅棕色以矽藻為主,濃咖啡色甚 至醬油色是以渦鞭毛藻為主,而黃色系水 色則是以金黃鞭毛藻為主。這些水色與藻 類的關係,是多年以來養殖業者與學者, 對水體顏色與藻類種類觀察結果。
水中藻類與水產養殖有什麼重要的關係呢?

產生隱蔽,降低緊迫

  因為水生動物都害怕水面上如鳥類、 貓等生物捕食,而養殖池中的藻類可以產 生遮蔽,對於水中養殖生物會產生安定感 降低緊迫,這樣對養殖生物的成長與免疫 力提昇有絕佳的好處。簡單來說,就是讓 我們在巡視魚池時,在岸上看不到養殖池裡面養什麼魚,這樣的魚池、蝦池大體看 起來就是一個正常的養殖池,反之如果看 到一個清澈的養殖池,發現池塘內「魚兒 魚兒水中游」,那麼養殖戶與裡面的魚蝦 就大難臨頭了。

藻類影響水中溶氧與二氧化碳

  藻類在白天光合作用提供氧氣,夜間 放出二氧化碳,而影響這兩種氣體在水中 動態平衡的要因就是藻類種類與數量。當 藻類數量不夠,白天藻類產生的氧氣不足 以提供晚上所需,就會發生缺氧情形;如 果數量太多,白天水中溶解的氧氣也會太 多,當夜間藻類、細菌、養殖生物開始呼 出二氧化碳,有可能造成清晨水中溶氧過 低,而造成養殖物有浮頭現象,當然也有 泛池的可能。如果水中有些藻類,如渦鞭 毛藻、夜光藻以及裸藻等,這類在白天不 產生氧氣,夜間又消耗氧氣的藻類(甚至 有些生物學家還把它們列為是一種浮游動 物),更是養殖池夜間最大的殺手,輕則缺氧造成抵抗力下降誘發疾病,重則泛池 會瞬間造成大量死亡。  

  為什麼水中溶解的氧氣那麼的重要 呢?雖然在空氣中氧氣佔有將近20%, 但是氧氣在水中的溶解力極差,在半淡 鹹水的養殖池,水中飽和時也只有約5~ 6ppm,到底有多少呢?僅有百萬分之五、 六而已。而水中的二氧化碳平衡,也會影 響水中的酸鹼度(pH),但是相較於水中 溶氧的重要性,pH值就顯得比較不重要 了。而室外養殖所監測之pH值,是與水色 相關,間接反應水中藻類數量的指標。

  藻類種類影響水中氧氣與二氧化碳之 平衡,而這平衡直接影響養殖物種的生或 死,因此,氧氣是水中生物生存最重要之 限制因子,任何養殖措施之輕重考量,必 須將其列為第一優先。

水色反應水中肥料成分組成

  這一點在種苗業者培養餌料生物所 需的藻水時會特別明顯。以綠藻而言, 水中的氮素較高時,有傾向以綠藻為優勢種的可能性,此點從使用台肥即溶1號 肥(N-P2O5-K2O= 26%-13%-13%)培養綠 藻類時,很容易培養出大量純種的綠色 藻水可以得到驗證。藻種與肥料間的互 動有時也很微妙,因為有九孔養殖戶反 應以台肥43號即溶肥(N-P2O5-K2O -Mgo= 15%-15%-15%-4%),對於九孔幼苗池附 著板上的附著性矽藻培養效果很好,而這 配方中卻沒有矽藻所需的矽,卻能在大池 中培養的好,或許因為天然環境中的矽已足夠,此時N-P-K之配比才是重點,但是 在實驗室小水體培養矽藻時,就務必要添 加矽這種元素了。而比例正確的肥料配方 所培養出的藻類,在顯微鏡下呈現飽滿、 具有光澤,反之則否。



  讀者如果有興趣,台肥公司有很多配 方之即溶肥料,可以嘗試找出自己的獨家 秘方,方便快速培養出自己要的藻水,這 種試驗對於種苗培養時特別需要。台肥 公司的即溶肥料具有速溶、配方成分穩定 之特性,種苗業者不需再去買尿素、過磷 酸鈣等單質肥料自己調配,使用上十分方 便,如果能再以顯微鏡鏡檢確認效果,那 就更好了。以下是台肥即溶肥料的配方, 請各位參考。

池底底質狀況

  藻的種類也會間接反應池子底部沈澱 的有機物狀態,這是因為池子沈積的有機 物是藻類的肥料來源。經驗上呈現醬油色 的鞭毛藻,經常易發生在投餌不當、底質 惡化的老化池,通常是劣質餌料投餵過 多、殘餌量增大,導致溶解性及懸浮性有 機物增加,大量褐色藻類繁殖等原因所 致。呈現青綠色、暗綠色的藍綠藻,則是 在老化池易發生。反之,當缺乏營養鹽或 遭受某些重金屬污染(如銅離子,會殺藻、 殺寄生蟲)時,因無浮游植物而呈現澄清水 色。後者的養殖池,因為銅離子在池中殘 留,會殺死藻類,水色不易做起來。



養殖物種的活動狀態


  因為水中養殖物種的活動行為,例如 魚蝦類在池底活動時,會揚起池底的沈積 物,而重一點沈積物,很快就會沈到池 底,而細的懸浮物不會很快的沉下去,反 而懸浮在水中,水體就會反應一種與懸浮物有關的特別顏色。當魚蝦活動時 帶起的污泥,混和水中的藻類時, 水體會呈現一種帶有生命力感覺的 色澤,而不是純粹只是藻類的顏 色。

貝類養殖的食物

眾所皆知的,貝類主要以濾食 水中的藻類為主要食物來源,而水 色的深淺、不同顏色,反應貝類的 攝食狀況,喜攝食的藻類再多也會 被其攝食殆盡,導致水色變淺;而 不喜攝食者則不屑一顧,這些被摒棄的藻 類,就會使水體出現特殊的顏色。在台灣 陸上養殖中常見的貝類,有淡水的蜆以及 海水的文蛤兩種。不管是文蛤或是蜆,在 貝類養殖時,水色管理思維就與一般魚蝦 養殖不一樣,反而偏重於水體中被養殖貝 類攝食或不攝食的藻類之種類與數量,以 及如何使用適當肥料去管理土壤增殖所需 藻類的問題。

了解水色成因之後,那室外養殖最常 用的管理措施有哪些呢?例如魚蝦類養殖 中,最常用的增加或減少餵食量、換水、 增加水車開啟數量、使用水質控制劑如活 菌、水質或土質改良劑等。這些措施要能 靈活運用,維持生態的穩定動態平衡,水 色就是很好的觀察指標。

  觀察水色要注意兩個管理要點:1.色 的變化 2.透明度的變化。在色的顏色變化 上是很容易了解,如同前述,不同的色代 表不同的藻類甚至可以聯想到底質土壤 的有機物量、殘餌量等。但是在實務上, 「色」是一種主觀認定,顏色也很容易被外在背景、光線、藻類濃度所影響。光 線、背景這很容易了解,大太陽、陰天、 早上、傍晚、逆光、背光,池子旁邊的植 物….都會影響觀察者所觀察到的水色。 況且不同藻類有不同顏色,但是深淺之間 再加上有不同藻類時,就很難加以判斷到 底是哪一種藻產生所謂的色,是我們要的 水色。結果是對同一池水的色澤,每個人 的形容詞都會不一樣,形成雞同鴨講的局 面。為了避免大家對池水「色」的看法差 異。實務上有些老師傅建議,早上清晨去 觀察水色,是最具代表性,這一點是可以 理解與認同的。在清晨時光線穩定,藻類 光合作用還沒開始旺盛,而這時候水中溶 氧偏低,觀察水色時順便看看魚有沒有浮 頭、貼近水車尾端,蝦子有沒有靠岸(蝦 子缺氧時會靠岸與魚類浮頭現象有很大不 同)。

而不同養殖物種時,對水色的詮釋也 有所不同。在養魚時,藻色深淺代表水中 藻類濃度,當水色太濃時就要換水或是採 取其他應變措施。但是在貝類養殖時,藻色的判斷就與貝類攝食有關,例如在蜆養 殖的時候,矽藻與綠藻混合時水體看起來 就有金黃色的感覺(如下圖箭號所示)

如果以矽藻為主時,量較少時水色為 紅棕色,但是量大時卻又變成濃咖啡色, 這種色就很像渦鞭毛藻的色澤,因此以顏 色作為完全的管理指標來說會有所缺憾, 而解決的方法最好是用顯微鏡進行確認一 下,是比較好的方式。

養殖的過程中另一種指標就相當管 用,那就是透明度。所謂的透明度簡單來 說,就是光線可以透入水中的深度,常用 有黑白兩種顏色的透明度板去量測,或是 使用透明度計去量測。透明度的影響因子 有藻類的數量、水中懸浮物、光線強度都 會影響。對於透明度的指標應用上,觀察 每天透明度的變化量,是很多老師傅的推 薦方法。因為影響透明度的主要因子,是 藻類數量的變化,當藻類間相互競爭,有 些藻類開始被取代,此時,新的藻類未 增加,舊的藻類又死亡,這時透明度就 會變深。如果透明度持續增加,這些死亡的藻類將有可能引發細菌、捕食細菌的 原生動物如輪蟲等大量增殖,消耗水中的 氧氣,此外也有引發細菌、寄生蟲感染的 可能性。但透明度增加也可能只是餵食量 不足,導致水中有機物濃度太低所致,如 此等等需要臨場去修正,無法一一詳述。 現場操作時,當然多數人沒有透明度計, 也不會拿透明度板去量透明度的值。許多 老師傅所推薦最佳的方法,是可以利用夜 間,以充飽電的強力手電筒,照射水中的 一個固定目標,例如某一塊石頭或樹枝, 照不到了即透明度變淺了,若原來照不到 的看到了,即表示透明度增加。只要確認 手電筒的亮度一定時,這是一個既簡單又 方便的方法,在現場是十分好用的。

以上簡單介紹室外養殖池中,藻類是 水色的成因與代表的意義。而在實務上, 清晨觀察水色,夜間以手電筒照射固定 點,觀測透明度的每日變化是很好用的小 技巧。而貝類與魚類養殖,對於水色的解 釋可能是不同的,魚蝦類重點放在溶氧管 理、進出水排放與水車開啟;而貝類就 偏向於食物供給方面,使用特殊 的肥料配方以培養文蛤要攝食之 藻類是管理重點,輔以顯微鏡鏡 檢最好。最終回到最根本,所謂 「養魚先養水,養水先養土」。 下次將針對養殖池底泥中細菌作 用與環境因子進行介紹,說明台 肥活力3號與鎂鈣肥在使用上的基 本概念,並回答有些同仁的指教 與提問。

沒有留言: